都来读 > 做丫鬟不如做小厮 > 第21章 初提事

第21章 初提事


结果比沐风想得要好得多。沐承宣并没有问他什么艰深的知识,先是问了问他们现在的学习进度,知道他们在学习论语,又挑了其中的几段话让他诵读和解释。沐风记忆力一般,理解力却是很强,这一点强过很多同龄人。需知这个年纪的小孩,多数都是靠机械记忆,也就是死记硬背,能背下来的东西很多,但是并不能理解。他倒是因为有大哥沐永康带着,还有个叶铃经常明知故问地提出些新想法,新观点,让他对于书本的理解远超过了一般的人。

        一番问答下来,沐永宣和沐三老爷沐承起更是惊喜连连。他们两都是走的科举一途,自然知道这理解要比背诵要难得多。背诵这事,多费些功夫总能够成功的,但是理解却有时候不是人力可以为之。这就是所谓天赋。看来二弟(哥)是个不喜仕途的,这儿子却继承了他的聪明,读书开窍很早。

        沐承端倒是无所谓,他的儿子读书好当然是好,读书不好,反正以后他带在身边教他经商,也差不到哪里去。眼看大侄子以后是要跟着大哥一样去当官的,三弟还没有儿子,沐家以后这些产业不是一样要人打理。不过儿子读书好,他当然更高兴了。到底是他的儿子,就是这么聪明。

        之前张氏在信中还说风哥儿在族学读书,隽哥儿每每等哥哥回来的时候看到他那么辛苦却还是有很多课业写不完还很奇怪。又说风哥儿每日里出去族学读书的时间很长,回来之后却还是有很多课没有完成,她也不知道是不是族学的课业太过艰深,应该给风哥单独请个西席。他那时候就在想族学的课业能艰深到哪里去?不过是些童子起蒙课而已!风哥儿不该不行,现在一看,连大哥都说风哥儿不错,那肯定是不错了。张氏宅于后院肯定不太清楚学堂这些事情。风哥儿在她面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学得好,这才让张氏误会了。

        ”你这对书上语句的理解堪称深刻,甚至有几句可以说是精妙之语。不过你这背诵的基础还是差了些。我也是从小时候背诵过来的,知道这背诵一事,甚为枯燥。只是背诵是学业的基础。虽然不至于要倒背如流,但是把整本书流畅地背诵下来,方便以后你引经据典,对以后作文章大有辟益。“沐承宣捋了捋胡子说到,刚才这侄子讲到的几句精妙之语,他听了都要拍案叫绝,在心中默默诵读了几遍,想着一会儿再去写下来收录。只是才几番考较也发现沐风有些背诵的部分还是不熟练,想来是少年心性,不愿意做那背诵的苦功,他这才劝勉几句。虽然有时候自己见解深刻是好事,但是这世间文章就是这么势利,你不引几句古人名言似乎就是没有说服力似的。倒是要劝他多下些苦功在这里,免得浪费了自己才能。

        沐风点头称是,谢过了大伯的指导。大伯和父亲一样,并不常在家中,能得到伯父一次指点也不容易。而从沐家的三位长辈一起把他们两个小辈叫来指导一事,就可以看出沐家对于晚辈的教育还是很重视的。

        而沐承起更是承诺,两个孩子以后课业上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去找他。沐承起去年已经过了秋闱,只等再磨练三年参加春闱。由他教导两位子侄,对两个孩子肯定是在有帮助的。而对于两个哥哥的担心,沐承起并不在意,教学相长嘛。今天听两个侄子的对答对他也是很有启发的。他是要再磨练三年,又不是要再读书读三年,到了他这个时候,各种经史子集已经俱在胸中中,缺的正是各种见地,这些都必须要有广阔的交流和见识,与人辨经,才可以成长的。

        外书房这里一番考较气氛融洽得很。过了许久,三人才各自散了,沐承端难得回来,自然要到儿子的青松院看一看。

        叶铃跟在沐承端父子身后,看着沐承端一边走,一边询问沐风这段时间过得如何,收到了他送回来的东西高兴不高兴,深深觉得沐承端在这个时代来说,算是一个很不错的父亲。当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沐风可能要算是个留守儿童,但是在古代,就凭着叶铃那丁点古代的知识也知道,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普通人除非遭遇变故,基本一生都不离开自己的故乡,而有两类人是例外,一种是官员,他们十余载求学之后再授官,为避免官员与当地勾结,多数都有回避制度,他们一般都不会在自己的故乡为官;另一种就是商人,商人逐利,又因此货物本身就要自各地采买流通,所以他们也要往来于各地,才有”商人重利轻离别“一说。其实也不是轻离别,只是生活的需要而已。也正是因为不能在家陪伴,沐承端三不五时就会给儿子送来一些礼物,这和现代的留守儿童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就总想着在物质上补偿孩子其实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这种隐约的愧疚,在沐承端听到沐风说起想把他生母的嫁妆铺子拿回来自己经营时,他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陷入了沉思。

        沐风的生母江氏是个柔婉和顺的女子,她家中做的生意是酒楼,所以给她陪嫁的铺子也是点心铺子和一间二层的小酒楼。只是做吃食的铺子管理起来比一般的铺子还要麻烦些,江氏的嫁妆铺子自然都是用的她陪嫁的人家。江氏去后,他只是让那铺子的管事还是按照旧例安排,从年底的账目来看,这两间铺子经营得并不是太好,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已。他一个男人,对于已故妻子的嫁妆,即使觉得有些不对,也不方便深入探究,更不好做什么改动。直到张氏进门,才又把这嫁妆让她代管。毕竟铺子不是死物,只要存在那里将来交给儿子就行了,铺子不好好经营,弄不好是要折钱进去的。不知道是张氏查出了什么管事的不妥,还是对铺子干预得太多,没多久,那两个铺子原来的管事就辞了工,其它铺子里面的下人本来就是招来的,管事走了,也慢慢地都散了。最后干脆都赁出去吃租。反正这个时候,说实话,沐家也不太看得上江氏的这点嫁妆铺子,更不要说都基本没什么出息了。张氏和沐承端说了此事之后,他也就没有细问。左右风儿还小,以后娶妻自有他这个父亲为他准备,也不指望着江氏的嫁妆。江氏嫁进来的时候,沐家还只是刚刚起步,江氏当时的嫁妆也还算可以。后来沐老太爷几次极有眼光的南货北贩,还打通了一条商路,江家和沐家的差距一下子就在了。做绸缎生意做的就是南北贩运的眼光,但是做酒楼却是要在一地稳扎稳打才好,沐家的管事也帮不上什么忙,倒是赁出去省心。

        这几年沐承端也偶尔看一看那铺子的情况,租金也还算合适,他除了嘱咐张氏把那租金帮沐风收着,是他生母的一片心意,也没有再管过。

        现在沐风想拿回来自己经营,究竟是因为觉得手上不宽裕,想要多些钱花用,还是听了什么不好的传言,怕张氏糊弄了他生母的嫁妆?

        沐承端是这么想的,却不会直接这么问出来。他顿了顿问道:”可是现在身上的钱不够使了,为父再给你涨些月银吧。你现在渐大了,以后在族学里读书交际,也都要用到钱。现在你的月银是十两一个月,就涨到二十两吧。这另外的十两不用公中出,为父单独补给你。“

        要是叶铃听见了,肯定要撇下嘴,典型地想用物质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

        不过这会儿叶铃不在,只有沐风和他父亲两人。沐风摇了摇头:”父亲,我的月银尽够的,而且母亲也总是说,我要用什么钱只管去找她。我生母的铺子和田庄的出息银了,她都给我存着呢。“

        ”那你想要回这铺子做什么?这开点心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沐承端听沐风这么说,有些奇怪,既不是为了钱,听起来也对张氏没有什么怨怼,那是为什么想起要自己经营铺子了呢?

        ”因为我是父亲的儿子啊。我听祖父说,父亲您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可以跟着祖父出去跑商了,而且一手算盘打得极好。我虽然做不到那么好,就试着管一个铺子总是可以的吧。再说了,就算是亏了,也不怕,总还是自己家里的铺子,还有父亲帮我看着呢。“

        沐承端失笑:”你呀,管铺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沐风连忙说到:”我知道。我去看过了,那个点心铺子位置很好,在东市的路口,旁边又有两间米面糖油店,来往的客人很多。客人买了这些大件的米面粮油,再顺带着买些点心回去给家人尝尝,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过要做好这点心铺子,不只是要市口好,像现在那家,点心口味不算上好,价钱却是很贵,生意清淡得很。若是父亲允了我,收回之后,我要先请托外祖帮我寻一两个做普通点心的师傅来,然后好好核算一下点心的成本,再开始经营。虽然我现在都不会,但是可以边看边学嘛。“


  https://www.dldwx.cc/xs/106646/5454686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