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明末优秀公务员 > 第一百二十八章 福王离京

第一百二十八章 福王离京


太子遇袭一案就这么草草结案了。可是朱常润对这件事情的思考却没有结束。他认为这是一起非常复杂的政治事件,表面上看是郑贵妃所为,可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朝廷的某些党派所为,希望通过此事达到浑水摸鱼、借机闹事的目的。甚至也不排除此事与太子有关,想借此机会打击福王集团。

        政治斗争非常可怕,可是处于朝廷之中,又难免卷入这个或者那个政治斗争之中。朱常润自己也认为,虽然太子遇袭一案,自己能够置身事外,可是谁能保证每个事件都不卷入其中呢?

        为此,朱常润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让王士珍派遣大量秘密卫队情报组成员到京城,负责收集朝廷形势以及官员帮派情况,甚至官员家庭成员,与谁走得近,与谁有过节都要调查,定期向自己汇报。

        虽然太子出面表态将遇袭一案了结了。郑贵妃、福王朱常洵乃至福王集团也算是度过了难关。可是东林党人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攻击方向,那就是福王前往封地洛阳的问题。

        对于这件事情,朱常润在王士珍前期收集到的情报了解了个大概。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目前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因此万历皇帝就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众大臣和李太后坚决反对。

        朝廷围绕这个问题争斗了整整十五年,先后逼退四任首辅、各部领导十余人,牵扯到京城和地方三百多名官员,其中有一半的官员受到罢官、解职、发配等处理。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场争斗是多么的激烈。后期万历皇帝看见官员前仆后继的提出册立太子的建议,一气之下以荒废朝政来表示抗议。

        皇帝与朝臣之间就这么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最后还是万历皇帝做出了让步,同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这件事情才算结束。

        可是按照明朝规定,亲王受封以后,一定要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万历皇帝将福王的封地选在了洛阳,可是万历皇帝并没有要将福王送到封地的意思。

        福王受封后,过了大约两年,万历皇帝为福王举行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婚礼,据说花了大约三十万两银子。万历皇帝对他这个儿子可是非常舍得花钱。后期又开始在洛阳为福王造福王府。前后建造了几年,竣工时一计算,共计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

        洛阳福王府既然已经竣工了。按常理,福王朱常洵就该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了,并且不能回京城看望自己的母亲。对于这一点,郑贵妃是受不了的。她天天跑到万历皇帝那里,用她那使用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伎俩—哭。坚决不同意福王朱常洵到封地洛阳居住,万历皇帝和她的想法一样,也不愿意让这个儿子到封地洛阳居住。于是万历皇帝采取了一个拖延战术,就是不下旨让福王朱常洵到封地居住。

        朝廷的大臣们可就不干了。既然已经封朱常洵为福王了,就应该让他到封地洛阳居住。让一个分封的亲王继续留在京城,而且是一个非常受万历皇帝宠爱的亲王,难免让人产生皇帝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大臣们依然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向皇帝上奏疏,希望福王朱常洵早日到封地洛阳居住,因为福王一直呆在京城的话,对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将构成严重威胁。最后逼得万历皇帝出面表态,目前福王府还没有最后竣工,待福王府竣工后,立刻下旨让福王到封地洛阳居住。

        过了两年,洛阳的福王府终于竣工了,可是万历皇帝却要求福王明年春节后再走。第二年春节过后,万历皇帝依然没有让福王走的意思。大臣们无论怎么要求,万历皇帝就是不表态,就是这么拖着。

        太子遇袭一案发生后,经过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积极侦破此案,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查清楚。福王集团受到很大打击。此时朝廷官员又提出了让福王朱常洵立刻离开京城,到封地洛阳居住的奏章。

        万历皇帝被逼无奈,只好下旨让福王朱常洵出发,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居住。可是他却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将洛阳周边的四万顷良田拨给福王。

        朝廷众大臣群起反对,内阁首辅叶向高上书说道:“您作为皇帝,三番五次地违反与臣子的约定,又给了福王这么多得待遇,同样是您的孩子,太子却什么也没有。现在您又要拨给福王四万顷良田,天下百姓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想呢?”万历皇帝看见这本奏疏后,放弃了拨付福王洛阳周边四万顷良田的打算。

        福王就这么离开了京城,来到了他的封地洛阳。可以说,福王没有离开京城前,太子朱常洛的地位非常危险,很不牢固。福王离开京城后,客观上太子朱常洵的太子之位得到了巩固,受到了肯定。

        朝廷这边就这么消停了。可是顺天府这边还得继续努力发展呀。朱常润前期将匪患问题解决了。除了匪患,顺天府还聚集了大量流民。有些流民还算本分,在当地找份工作,老老实实的过日子,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价值。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流民则是不劳而获。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流民,还得从张居正的改革说起,当年张居正进行改革的时候,有一个考核的办法,大家都叫其考成法,这个可是张居正的重要改革内容。主要内容就是,工作指标要层层落实,如果有人完成不了,轻者就是罢官,重则就是判刑。

        这个考成法令各级官员闻风丧胆,非常害怕。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种落实工作任务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当时的张居正对自己的这个考成法非常满意。

        可是张居正光得意去了,他只是看到了考成法的优点,对于考成法的缺点却并不了解,或许张居正大人根本就没想到这个考成法会有确定,也许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法,根本没有缺点。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如朝廷规定,今年户部收取的税银定为一百万两,户部就会分派给下辖的十三个省。假设分配给河南十万两。这件事就下派给户部河南司的郎中,由他负责监督执行。

        河南司收到这个任务指数后,就会督促河南巡抚来负责办理此事,河南巡抚就会安排河南布政使来负责此事,限期缴纳完毕。

        河南布政使就会着急各级知府,继续分配任务,限期缴齐。各级知府领完任务回去之后,又会召集各县知县,按规定数量,限期缴纳。

        知县大人回去后,就会安排县衙衙役进行税金收缴。可以说到县衙衙役这一层次,基本就是最终落实任务的人。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免于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挨家挨户地收税。

        就现代管理学而言,这个方法比较合理,并且大明朝使用了二百多年,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可是考成法出来之后,事情就麻烦了。

        原来朝廷向下考核命令后,基层如果完成不了,可以与朝廷商议一下。并且是三年一考核,如果你今年业绩不是很好,可以灵活掌握,明年在继续努力,继续好好干活。

        可是考成法出来之后,上峰给你多少任务,你就得完成多少任务。如果工作中有不完善的地方,自己进行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那么就会受到下台受罚的的惩罚。

        这么一来,大家就成了坐在一艘船上的人,谁也跑不了。县衙的衙役完成不了任务就会连累县令,县令完成不了就会连累知府,知府又连累布政使。这么一层层调查情况,追究责任。

        于是,为了完成任务,布政使压知府,知府压知县,知县压衙役,最底层的衙役只能压老百姓了。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年代,各级官府完成任务基本没有问题。

        可是到了灾年,工作还得继续做,县衙衙役依旧是按照任务数量,到各家上门进行服务。可是老百姓无论多么讲述自己生活不容易,都不会得到理解。

        考成法的业绩与官员的官位挂钩,工作完成非常快,评定就会越快,升官的概率也就越快。所以,后来有些官员就开始耍小聪明,进行虚报。连一些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官员为了升官,就把数据往大了报,而且都是虚数。

        可是朝廷却不管这些事情,既然报了这么多,那么就得完成这个数目,于是县衙衙役就开始一户一户的进行税银的收缴工作。收不上来就进行逼迫。逼迫不起作用就采取打得方式,如果打急眼了,就会有人跑了。这些跑掉的人员就是流民。

        为此朱常润决定双管齐下,解决顺天府境内的流民问题。一方面命令赵瑾瑜对流民进行两手处理,一是招募流民进入民团组织,成为民团的成员,另一方面对恶贯满盈、无恶不作的流民,派出民团进行剿灭。

        另一方面,朱常润在顺天府境内开辟了大量的荒地,安置流民进行耕种,并且调动部分资金为这帮流民盖了房子,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庄稼收成里逐年扣除。

        通过以上两个方式,极大地缓解了顺天府的社会治安形势,社会矛盾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可以说朱常润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困扰各级官府的流民问题。

        PS:求推荐、收藏、点击,谢谢!!!

        ;


  https://www.dldwx.cc/xs/92907/4748545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