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我道自然 > 第七十章 鬼谷

第七十章 鬼谷


王蝉与公孙殃分离后,便直接赶回云梦山,来到云梦山下的村庄王蝉感慨万千。王蝉回到家中,母亲和云妹见王蝉回来忙为王蝉收拾房间,母亲听了王蝉着些年的经历轻叹道:“孩子你长大了,有些事情该是你知道的时候了。我本是东海龙女,为你投胎才降生在这世上,你便生在这云梦山中。我想你应该到哪里去看看,也许对你有所帮助也说不定。”

        王蝉在家休息一晚,第二日便收拾入山而去。王蝉入了云梦山来到出生山洞,山洞在一山谷之中,四周绿树环绕。王蝉来到洞前,却见一怪物蹲在洞旁树下,只见这怪物既有点像虎又有点像龙,王蝉离开6岁时离开此处,那怪物见王蝉过来先是一愣后连忙上前拜道:“弟子龙须虎见过老师,弟子一直在此守护洞府,今老师回归弟子也功德圆满就此别过。”说着化一道青烟消失不见。

        王蝉对此也不在意,环顾四周见并无他人便举步入洞府而去。来到洞中,回忆起儿时记忆当下百感交集。抚摸着母亲曾经睡过的床榻,看看自己儿时玩耍的草丛。王蝉坐在洞中紧闭双目感知着四周的一切,睁开眼睛王蝉疑惑的看着洞顶,此处竟然自己神识无法探查。

        王蝉将随身长剑拔出,又将玄元控水旗掷于头顶将周身保护起来。长剑对着洞顶抛去,只听一声巨响,洞内飞沙走石让人难以睁眼。许久后一切恢复平静,王蝉再看面前,只见地上一卷长卷落于地上。王蝉小心的将长卷拾起,深吸口气便将长卷展开。之见长卷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图案和文字,王蝉明白这些都是上古文字,自己曾经研究过但并不能说透彻,从此王蝉便在洞内研究起长卷来。为了不让人打扰,王蝉在洞外设了个简单的阵法,将洞府保护起来并在谷口立下石碑,上书“鬼谷”二字。

        通过多日研究,王蝉总算明白了长卷的内容,这长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质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天下人君,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当人极度兴奋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把事情办成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权,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向导,就像指南针一样,游说的向导是谋略,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用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目看,则无不明;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的对象,讲究讲话的技巧。

        长卷下部为兵法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是方略、圆略、出入的门户。治世安民,一统天下,兵非良策。拥力而避战,交言而弭兵,不战而屈人,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胜之谋,必须审其情,定其基。掌握敌隋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阳谋与阴谋,方略与圆略,圆略与方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那是因为计谋相同,等待他来决策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将帅就要出仕,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几种,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抬则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慑。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测,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测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从此王蝉便在洞中住下,自称鬼谷子,在洞府内潜修道法与长卷中所记载要诀。


  https://www.dldwx.cc/xs/2265/228793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