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明皇纪 > 第333章 准备铸币

第333章 准备铸币


按照朱厚照的打算,他自然是想直接行纸币,这样既方便又简单,还易于携带,但他的主意一提出就遭到了内阁全体辅臣的一致反对,尤其是内阁辅臣、户部尚书王鏊的反对最为激烈,王鏊在听了朱厚照的话后并没有完全理解朱厚照的意思,而是想当然的觉得陛下这是在变相的要行宝钞,从而达到敛财的目的。

        行宝钞从来都被认为是害民之举,管理户部的内阁辅臣王鏊更是深知这一点,而杨廷和和焦芳等人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也对此表示反对的意思,在他们看来,哪怕是派宦官去各地收税也比行什么纸币宝钞要好,毕竟前者是损商人之利益,但后者却是损百姓之根本,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反对之情的。

        朱厚照理解他们的想法,也知道大明之前滥宝钞已经使得民众对纸币的信用度降到了极低,他也不敢直接就冒天险之大不帏直接就行纸币,但他觉得自己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行能代替铜钱和宝钞的银元,并且逐步让银元作为大明的主要法定货币。

        其实朱厚照想要行银元,还与大明官员的作风有关,正德之前官员的俸禄已经很低了,朝廷还一堆废纸(就是纸币,不值钱)给他们当工资,他们自然是变着法的想要贪污了。

        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对于大明的官员而言,最主要的捞钱手段有两招,其一就是是折色火耗,由于大明之前的税收制度并未统一,当时所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换句明白话来说,如今大明的官场上,向中央上缴赋税都是先扣除火耗,所谓火耗就是官府将税收征收上来之后,将各种成色、大小的白银熔炼出官银,这些官银一个个都非常大,五十两、六十两、七八十两、一百两等等皆有,为了防止银匠在熔炼中偷银,每个银锭上都会打上工匠的名字,以及银锭重量等信息,然而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罢了。

        还有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大明的百姓在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谷堆要按尖堆型装起来,会有一部分出斛壁,而官吏也正是借用斛的形状之便利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出斛壁的部分谷粒会倒在地上,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如果铸造银元的话,日后直接用银元缴纳赋税,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再有一个,银元在成色、重量上一致,方便百姓使用,进而可以在银元中掺入其他价格低的金属,使得一块银元中只有八九成是白银,由此可知铸币的利润,是非常巨大的。

        皇帝陛下相信,等到银元全面普及之后,老百姓也会因为银元比较便利而接受银元的。

        既然朱厚照选择了妥协,王鏊等人也不好再反对,也选择了让步,同意配合朱厚照实施货币改革。

        有内阁和户部的支持,这事也就毫无阻碍了,六科郎官和都察院的御史们现在已经无法对朱厚照形成威胁。

        按照朱厚照的旨意,此事由户部和皇家工程院共同承办,先由户部根据全国流通银两的数量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然后确定要赶制多少银元,并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银元面额分类和与金银、宝钞、铜钱等的兑换比例。

        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好在朱厚照之前在大学之时曾选修过金融经济类的相关专业,在大明这个还并未完全理解何谓金融何谓经济的年代,他也算是半个金融学家,再加上在黄金玉等有实际经验的大明金融人才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倒也容易解决。

        而皇家工程院则要确定银元中白银与其他金属的比例,在银元中掺杂其他金属一是利用银元实际价值与白银的差额来赚钱,二是通过这种方法来防止别人进行造假。

        在此之前,民间私人铸钱是屡禁不止,朱厚照现在要通过制造难以仿造的银元来杜绝这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

        最终,杨廷和与孙义一道确定了银锡铜各类元素所占银元的金属比例,其中每一银元中含纯银六钱五分一厘,含银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与纯银的差额不大,这样也较易于被大明的经济市场所接受。

        当然,具体配方和制造方法在被杨廷和与孙义确定后就成为了绝对机密之事,朱厚照甚至直接下严令,若有丝毫泄露,负责制造银元的工匠一经查实会被全部处死,不论官职高低,也不论之前对大明的贡献!这其中也包括杨廷和与孙义。

        铸币厂很快也建立了起来,地址就选在了禁卫军训练营边上,这样一来方便银元押送,二来有禁卫军在一侧作为守卫,就没人胆敢再打铸币厂的主意了。

        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黄金玉已经招募了许多隶属于工部的工匠,就等铸造模具做好,随时准备全面铸币了。

        银元要造成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是需要好好考虑一番的。

        要想让老百姓接受银元,最重要的是方便二字,只有老百姓觉得方便了,他们才会乐意接受银元。

        所以银元的重量和外形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后世清代银元主流都是重七钱二分,这基本上是西方人的银元重量。清末时期,满清政府不是没有铸造过一两重的铜钱。张之洞在湖北就试制过一两银元,结果推出之后,因为与铜钱、铜元兑换挂钩不是五、十进制,导致老百姓感觉麻烦,因而并不受欢迎,只铸造了一批就停产了。

        ……

        (本章完)


  https://www.dldtxt.com/xs/130710/5821383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txt.com。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txt.com